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1
1995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1
1995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研究
1
1998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研究
1
1998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Interaction of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1
1970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On the relative motion of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1
1983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The natural tendency towards symmetry of mo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principle in meteorology
1
1921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On the growth and decay of vortical systems
1
1923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4
2011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 [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 根据这六对双台风的路径移动特征,参考Wu et al[7]和Jang and Chun[8]的分类方法,本文简单地把六对双台风分成三类:玛娃和古超属于第Ⅰ类型,两个台风同时转向;桑美和宝霞、百合和韦帕属于第Ⅱ类型,两个台风一前一后移动;第Ⅲ类双台风有三对,芭玛和茉莉、狮子山和圆规、洛克和桑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位于东边的台风为转向路径,位于西边的台风则呈现出原地打转或停滞不前等异常路径. ...
... 首先分析各对双台风ADSSV的垂直分布特征,把各个台风的ADSSV插值到不同气压高度,求得各层平均值后再计算其占整层总量比例,同一颜色表示同一对双台风(图4).总体说来,双台风ADSSV的极大值主要位于850 hPa 到500 hPa之间.除台风韦帕外,850 hPa至500 hPa间的 ADSSV大小总和约占所有高度层的40%~50%,其中最小为桑美(43.4%),最大为茉莉(51.5%).台风韦帕的ADSSV均值在1000 hPa高度约占比24%,850~500 hPa每层约占比10%~12%.Wu et al[7]根据台风的强度计算大尺度环境场引导流,引导层的厚度随台风强度的增强而增厚.文中六对双台风个例均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强度偏弱,伴随敏感性的垂直分布说明了双台风的引导气流主要受850 hPa至500 hPa之间的环境气流的影响.此外,不同台风的ADSSV最显著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台风的ADSSV的极大值主要位于500 hPa附近的中高层,如玛娃、宝霞等;而有些台风ADSSV的极大值主要位于850~700 hPa附近的中低层,如古超、茉莉、狮子山等(图3).即使是同一对双台风,其ADSSV的极大值所处的高度也有不同,如玛娃和古超的极大值分别在500 hPa和 700 hPa附近、狮子山和圆规的极大值分别在850 hPa和500 hPa附近. ...
Characteristics of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for 62 years (1951-2012)
2
2015
...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经常会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同时共存两个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台风[1-2].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台风路径预报难度增加的关键因子之一.Brand[3]发现当双台风距离小于740 km时会发生明显地相互作用,Dong and Neumann[4]认为西北太平洋的双台风互作气旋性旋转,且相对距离小于650 km时“Fujiwhara effect” [5-6]变得十分重要.不同双台风个例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场不同,路径也大不相同.Wu et al[7]统计了1949-2007年西北太平洋上的双台风移动路径,通过归类分析方法将双台风移动路径分为七类,并发现每一类路径与引导气流有很强的联系.常见的六类平均回归路径分别为:(1)同时向西北方向移动;(2)同时转向;(3)同时向东或者东北移动;(4)东台风曲线移动,西台风向西北移动;(5)东台风向西北移动,西台风曲线运动;(6)西台风异常移动(停滞或者打转),东台风曲线移动.判断是否双台风的条件是最大风速大于18 m∙s-1,共存时间大于48 h,二者距离一度小于1600 km[7].由于较弱的垂直风切、20°N高于常年的海温、西北太平洋高压撤退,在北纬20°附近有明显的大尺度引导流,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台风生命史延长,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双台风,Jang and Chun[8]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判定要求,将满足热带风暴级别,共存时间大于24 h的两个台风定义为双台风,他们把西北太平洋台风划分为六类移动路径,不同移动类型台风的引导气流具有较大差异,且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
... 根据这六对双台风的路径移动特征,参考Wu et al[7]和Jang and Chun[8]的分类方法,本文简单地把六对双台风分成三类:玛娃和古超属于第Ⅰ类型,两个台风同时转向;桑美和宝霞、百合和韦帕属于第Ⅱ类型,两个台风一前一后移动;第Ⅲ类双台风有三对,芭玛和茉莉、狮子山和圆规、洛克和桑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位于东边的台风为转向路径,位于西边的台风则呈现出原地打转或停滞不前等异常路径. ...
and the impact from drop wind sonde data during T?PARC
1
2008
... 由于环境场配置的不同,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南海季风槽位置等,以及地形、台风强度等因素,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Wu et al[9]将分段位涡反演[10-12]引入双台风研究中,以轴对称平均位涡为基本场,通过PV反演方法发现超强台风桑美(2000)是宝霞异常南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宝霞对桑美的影响较小,整个过程为单向双台风作用.Yang et al[13]采用类似方法发现台风风神(2002)和凤凰(2002)在前期属于单向双台风作用,而后期逐渐演变为双向双台风作用. ...
The response of balanced hurricanes to local sources of heat and momentum
1
1982
... 由于环境场配置的不同,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南海季风槽位置等,以及地形、台风强度等因素,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Wu et al[9]将分段位涡反演[10-12]引入双台风研究中,以轴对称平均位涡为基本场,通过PV反演方法发现超强台风桑美(2000)是宝霞异常南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宝霞对桑美的影响较小,整个过程为单向双台风作用.Yang et al[13]采用类似方法发现台风风神(2002)和凤凰(2002)在前期属于单向双台风作用,而后期逐渐演变为双向双台风作用. ...
Potential vorticity in hurricane Gloria
0
1995
1
2003
... 由于环境场配置的不同,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南海季风槽位置等,以及地形、台风强度等因素,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Wu et al[9]将分段位涡反演[10-12]引入双台风研究中,以轴对称平均位涡为基本场,通过PV反演方法发现超强台风桑美(2000)是宝霞异常南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宝霞对桑美的影响较小,整个过程为单向双台风作用.Yang et al[13]采用类似方法发现台风风神(2002)和凤凰(2002)在前期属于单向双台风作用,而后期逐渐演变为双向双台风作用. ...
based on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is
1
2002
... 由于环境场配置的不同,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南海季风槽位置等,以及地形、台风强度等因素,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Wu et al[9]将分段位涡反演[10-12]引入双台风研究中,以轴对称平均位涡为基本场,通过PV反演方法发现超强台风桑美(2000)是宝霞异常南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宝霞对桑美的影响较小,整个过程为单向双台风作用.Yang et al[13]采用类似方法发现台风风神(2002)和凤凰(2002)在前期属于单向双台风作用,而后期逐渐演变为双向双台风作用. ...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djoint?derived forecast sensitivity gradients
1
2005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Application of an adiabatic WRF adjoint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y 2004 McMurdo,Antarctica,severe wind event
0
2008
Mesoscale moist adjoint sensitivity study of a Mei?Yu heavy rainfall event
0
2010
双台风“玛娃(2005)”和“古超(2005)”移动路径与强度的伴随敏感性分析
5
2019
... 韩峰等[17]利用ADSSV方法研究了2005年典型双台风个例玛娃和古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境场对这对双台风的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此外,Qian et al[24]的研究指出某些公认的“双台风”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在韩峰等[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 [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 图2a是初始时刻双台风玛娃和古超(2005)的环境气流分布,如韩峰等[17]所分析,除了双台风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外,台风玛娃的移动主要受中纬度高空槽和副高的共同影响,而台风古超主要受副高南侧的引导气流的影响.图2b中西太平洋副高脊西伸到110°E左右,同时由于日本南部玛利亚台风的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截断成两个反气旋环流,双台风桑美和宝霞(2006)处于副高南侧强盛的东风平流中,同时向西或西北移动(图1b),对这对双台风而言,中纬度高空槽的影响不大.双台风百合和韦帕(2007)也同时受副高西南侧的引导气流所控制,只是它们的路径呈一前一后分布,台风百合处于韦帕下游(图2c). ...
...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图5给出了所有台风在700 hPa高度上标准化的ADSSV的分布特征,红色和蓝色的方框与图3中的一致,红色和蓝色的矢量分别表示位于西侧和东侧的台风的ADSSV.第Ⅰ类双台风玛娃和古超的ADSSV特征已经在韩峰等[17]中有详细的讨论,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图5a).从环境场的影响来看,中纬度高空槽对台风玛娃的引导气流有较大的影响,而副热带高压对台风古超的引导气流影响较大(图5a).根据ADSSV的分布特征,假如中纬度高空槽的强度加大,将会使台风玛娃的引导气流产生一个东南方向的偏差,从而使得台风玛娃的移速变缓并提前转向;而如果增强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将会使得大尺度引导气流产生向西北的偏量,从而导致其路径偏西且移速加快.韩峰等[17]通过设计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强初始时刻的中纬度高空槽以及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之后发现,台风玛娃和台风古超的路径确实如ADSSV所指示的那样产生移动路径的变化. ...
... [17]通过设计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强初始时刻的中纬度高空槽以及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之后发现,台风玛娃和台风古超的路径确实如ADSSV所指示的那样产生移动路径的变化. ...
双台风“玛娃(2005)”和“古超(2005)”移动路径与强度的伴随敏感性分析
5
2019
... 韩峰等[17]利用ADSSV方法研究了2005年典型双台风个例玛娃和古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境场对这对双台风的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此外,Qian et al[24]的研究指出某些公认的“双台风”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在韩峰等[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 [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 图2a是初始时刻双台风玛娃和古超(2005)的环境气流分布,如韩峰等[17]所分析,除了双台风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外,台风玛娃的移动主要受中纬度高空槽和副高的共同影响,而台风古超主要受副高南侧的引导气流的影响.图2b中西太平洋副高脊西伸到110°E左右,同时由于日本南部玛利亚台风的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截断成两个反气旋环流,双台风桑美和宝霞(2006)处于副高南侧强盛的东风平流中,同时向西或西北移动(图1b),对这对双台风而言,中纬度高空槽的影响不大.双台风百合和韦帕(2007)也同时受副高西南侧的引导气流所控制,只是它们的路径呈一前一后分布,台风百合处于韦帕下游(图2c). ...
...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图5给出了所有台风在700 hPa高度上标准化的ADSSV的分布特征,红色和蓝色的方框与图3中的一致,红色和蓝色的矢量分别表示位于西侧和东侧的台风的ADSSV.第Ⅰ类双台风玛娃和古超的ADSSV特征已经在韩峰等[17]中有详细的讨论,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图5a).从环境场的影响来看,中纬度高空槽对台风玛娃的引导气流有较大的影响,而副热带高压对台风古超的引导气流影响较大(图5a).根据ADSSV的分布特征,假如中纬度高空槽的强度加大,将会使台风玛娃的引导气流产生一个东南方向的偏差,从而使得台风玛娃的移速变缓并提前转向;而如果增强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将会使得大尺度引导气流产生向西北的偏量,从而导致其路径偏西且移速加快.韩峰等[17]通过设计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强初始时刻的中纬度高空槽以及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之后发现,台风玛娃和台风古超的路径确实如ADSSV所指示的那样产生移动路径的变化. ...
... [17]通过设计敏感性试验,分别增强初始时刻的中纬度高空槽以及台风古超的初始强度之后发现,台风玛娃和台风古超的路径确实如ADSSV所指示的那样产生移动路径的变化. ...
一次过度预报的温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影响性研究
1
2018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一次过度预报的温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影响性研究
1
2018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A forecast sensitivity study on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typhoon Sinlaku (2008)
1
2011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Adjoint sensitiv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genesis
1
2012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Examining tropical cyclone?kelvin wave interactions using adjoint diagnostics
1
2016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Targeted observ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 movement based on the 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
2
2007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 伴随敏感性计算采用WRF伴随模式WRFPLUS[34],目标区域设置为以目标时刻(表1)台风位置为中心,576 km × 576 km的方形区域.为满足切线性近似,2009年和2010年两对双台风目标时刻设置为第18 h预报时刻,其余四对双台风均以第24 h预报时刻为目标时刻(表1).目标函数,分别为目标时刻目标区域内sigma坐标下0.875至0.225层(大约850 hPa至250 hPa之间)的平均纬向风速和平均经向风速.Chan and Gray[35]揭示大尺度环流场主导的引导气流是影响台风路径的主要因子.矢量(,)代表目标时刻台风中心所受到的背景场引导气流.Wu et al[22-23]利用表征引导气流对涡度场的伴随敏感性,构造矢量ADSSV: ...
with the midlatitude trough from both 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 and potential vorticity perspectives
2
2006
... 除此之外,伴随敏感性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双台风的影响.伴随敏感性方法是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强大的分析工具,它通过计算预报目标对初始扰动的敏感性,把握敏感性的分布与演化对天气系统演变的影响,探究其动力机制[14-18].在台风强度变化[19]、台风的生成与可预报性[20]以及热带波动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21]等研究中,伴随敏感性都有所应用.Wu et al[22]提出基于伴随模式的引导气流敏感性(Adjoint⁃Derived Sensitivity Steering Vector,ADSSV)方法来评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该方法论证了台风珊珊与中纬度高空槽之间的相互作用[23]. ...
... 伴随敏感性计算采用WRF伴随模式WRFPLUS[34],目标区域设置为以目标时刻(表1)台风位置为中心,576 km × 576 km的方形区域.为满足切线性近似,2009年和2010年两对双台风目标时刻设置为第18 h预报时刻,其余四对双台风均以第24 h预报时刻为目标时刻(表1).目标函数,分别为目标时刻目标区域内sigma坐标下0.875至0.225层(大约850 hPa至250 hPa之间)的平均纬向风速和平均经向风速.Chan and Gray[35]揭示大尺度环流场主导的引导气流是影响台风路径的主要因子.矢量(,)代表目标时刻台风中心所受到的背景场引导气流.Wu et al[22-23]利用表征引导气流对涡度场的伴随敏感性,构造矢量ADSSV: ...
Reexamining the binary interaction of four pairs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1
2016
... 韩峰等[17]利用ADSSV方法研究了2005年典型双台风个例玛娃和古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境场对这对双台风的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此外,Qian et al[24]的研究指出某些公认的“双台风”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在韩峰等[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A dynamical initialization scheme for binary tropical cyclones
2
2016
... 韩峰等[17]利用ADSSV方法研究了2005年典型双台风个例玛娃和古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境场对这对双台风的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此外,Qian et al[24]的研究指出某些公认的“双台风”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场对它们的影响差异,在韩峰等[17]工作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六对不同移动类型的双台风个例开展伴随敏感性分析.利用Liu and Tan[25]发展的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法改善双台风的模拟,以此为背景场计算了各个台风的ADSSV,探讨了不同类型双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场对台风引导气流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 由于GFS再分析资料中存在双台风强度过弱和路径偏差等问题,Liu and Tan[25]提出了利用BVDI(Dynamical Initialization for Binary Vortices)方案,可将双台风平均路径误差减小35.2%,因此本文先使用BVDI方案对六对双台风初始场(18 km格距)进行初始化,从而得到考虑涡旋相互作用,与模式有较好适应的双热带气旋初始场.当模式分辨率较高或者湿物理过程起主导时,非线性项对模拟的影响不可忽略,切线性近似假设[33]往往不能成立.为保证后续伴随敏感性的计算精度,本文将初始场18 km分辨率减小一半,插值到36 km网格点上.经对比,插值前后的初始场中双台风的强度和结构基本一致.因此插值后的背景场因经BVDI初始化而误差减小且与模式相协调,同时满足切线性近似假设. ...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1
2008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1
2008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The step?mountain eta coordinate model: further developments of the convection,viscous sublayer,and turbulence closure schemes
1
1994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An efficient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parameterization for use i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1
1994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Radiative transfer for inhomogeneous atmospheres: RRTM,a validated correlated?k model for the longwave
1
1997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A comprehensive mass flux scheme for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in large?scale models
1
1989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Improved representation of boundary layer clouds over the Southeast Pacific in ARW?WRF using a modified Tiedtk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1
2011
... 本文采用WRF[26]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V3.5.1)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六对双台风个例的模拟时间、格点数以及模拟中心详见表1,积分步长72 s,水平网格间距36 km,垂直方向非均匀分层35 层,模式层顶30 hPa,物理过程采用Thompson graupel微物理方案[27],Mellor⁃Yamada⁃Janjic边界层方案[28],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29],快速辐射传输方案[30],积云参数化方案为Tiedtke方案[31-32].模式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来自NEC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预报系统GFS的分析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 × 1.0°. ...
Introduction to adjoint techniques and the MM5 adjoint modeling system
1
1997
... 由于GFS再分析资料中存在双台风强度过弱和路径偏差等问题,Liu and Tan[25]提出了利用BVDI(Dynamical Initialization for Binary Vortices)方案,可将双台风平均路径误差减小35.2%,因此本文先使用BVDI方案对六对双台风初始场(18 km格距)进行初始化,从而得到考虑涡旋相互作用,与模式有较好适应的双热带气旋初始场.当模式分辨率较高或者湿物理过程起主导时,非线性项对模拟的影响不可忽略,切线性近似假设[33]往往不能成立.为保证后续伴随敏感性的计算精度,本文将初始场18 km分辨率减小一半,插值到36 km网格点上.经对比,插值前后的初始场中双台风的强度和结构基本一致.因此插值后的背景场因经BVDI初始化而误差减小且与模式相协调,同时满足切线性近似假设. ...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 community variational/ensemble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WRFDA
1
2012
... 伴随敏感性计算采用WRF伴随模式WRFPLUS[34],目标区域设置为以目标时刻(表1)台风位置为中心,576 km × 576 km的方形区域.为满足切线性近似,2009年和2010年两对双台风目标时刻设置为第18 h预报时刻,其余四对双台风均以第24 h预报时刻为目标时刻(表1).目标函数,分别为目标时刻目标区域内sigma坐标下0.875至0.225层(大约850 hPa至250 hPa之间)的平均纬向风速和平均经向风速.Chan and Gray[35]揭示大尺度环流场主导的引导气流是影响台风路径的主要因子.矢量(,)代表目标时刻台风中心所受到的背景场引导气流.Wu et al[22-23]利用表征引导气流对涡度场的伴随敏感性,构造矢量ADSSV: ...
Tropical cyclone movement and surrounding flow relationships
2
1982
... 伴随敏感性计算采用WRF伴随模式WRFPLUS[34],目标区域设置为以目标时刻(表1)台风位置为中心,576 km × 576 km的方形区域.为满足切线性近似,2009年和2010年两对双台风目标时刻设置为第18 h预报时刻,其余四对双台风均以第24 h预报时刻为目标时刻(表1).目标函数,分别为目标时刻目标区域内sigma坐标下0.875至0.225层(大约850 hPa至250 hPa之间)的平均纬向风速和平均经向风速.Chan and Gray[35]揭示大尺度环流场主导的引导气流是影响台风路径的主要因子.矢量(,)代表目标时刻台风中心所受到的背景场引导气流.Wu et al[22-23]利用表征引导气流对涡度场的伴随敏感性,构造矢量ADSSV: ...
... 大尺度环流场主导的引导气流是影响台风移动的主要因子[35],分析环流特征可大致判断双台风的移动趋势.图2给出了每一对双台风模拟的初始时刻850~250 hPa平均引导气流(流线)以及平均风速大小(填色).总体说来,六对双台风基本上都受到中纬度高空槽以及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但是不同类型的双台风,它们与中纬度高空槽和副高的相对位置有很大不同,因此引导气流的方向也呈现显著差异(图2). ...
Impact of tropical storm Bopha on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super typhoon Saomai in the 2006 typhoon season
1
2013
... 图5b是第Ⅱ类双台风桑美和宝霞的ADSSV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到桑美的ADSSV分布于初始时刻自身周围以及宝霞所处位置处,而宝霞的ADSSV则更多地分布在双台风中间区域,而在桑美处仅有微弱的敏感区,这说明在模拟时间段内,宝霞对桑美的引导气流影响更显著,从而对桑美的移动路径产生更大的影响.此外,在宝霞的西南侧也存在一个ADSSV大值区,这表明宝霞的移动也会受到西南方向的大尺度气旋性环流场(季风槽)的影响.根据ADSSV的分布特征,假如宝霞的初始强度增大、涡度增加,将会导致桑美的引导气流有向东的增量,从而导致路径偏右转;如果宝霞的初始强度减弱、涡度减小,则桑美的引导气流会有向西的增量,路径偏西.Xu et al[36]加强宝霞涡旋强度后发现桑美的路径偏向控制试验右侧,而在剔除宝霞涡旋后偏向控制试验的左侧,变成几乎西行的路径,这也与本文中的ADSSV的分布特征相吻合. ...
2011年“洛克”和“桑卡”双台风预报效果的初值试验研究
1
2017
... 狮子山和圆规(2010)是另一对第Ⅲ类双台风,西台风狮子山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而东台风圆规则快速地往西北方向移动(图1e).从这一对双台风的ADSSV分布来看,狮子山和圆规对彼此的引导气流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们的引导气流主要由环境流场所主导(图5e).不过它们敏感性的大值区在我国华东及东部区域以及台风的东南侧有重叠,显示它们会通过周围环境场发生间接的相互影响.此外,东台风圆规的引导气流还受到副高西侧环流的影响.对双台风洛克和桑卡(2011)来说,西台风洛克在原地打转,而东台风桑卡则向北移动(图1f).它们的ADSSV分布呈现明显的单向影响型,东侧较弱的台风桑卡对西台风洛克的引导气流有较大影响,而西台风对东台风的引导气流几无影响.从ADSSV的方向来看,初始时刻东台风桑卡强度越强,就会对西台风洛克的引导气流施加一个偏西南的增量,从而进一步阻止它往东北方向移动(图5f).台风的停滞与打转会给它们的路径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黄燕燕等[37]通过Bogus技术对东侧的弱台风桑卡进行重定位和涡旋初始化后发现,可以同时改进桑卡和洛克的路径预报效果,这也侧面说明ADSSV方法能够找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高影响区域和关键天气系统. ...
2011年“洛克”和“桑卡”双台风预报效果的初值试验研究
1
2017
... 狮子山和圆规(2010)是另一对第Ⅲ类双台风,西台风狮子山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而东台风圆规则快速地往西北方向移动(图1e).从这一对双台风的ADSSV分布来看,狮子山和圆规对彼此的引导气流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它们的引导气流主要由环境流场所主导(图5e).不过它们敏感性的大值区在我国华东及东部区域以及台风的东南侧有重叠,显示它们会通过周围环境场发生间接的相互影响.此外,东台风圆规的引导气流还受到副高西侧环流的影响.对双台风洛克和桑卡(2011)来说,西台风洛克在原地打转,而东台风桑卡则向北移动(图1f).它们的ADSSV分布呈现明显的单向影响型,东侧较弱的台风桑卡对西台风洛克的引导气流有较大影响,而西台风对东台风的引导气流几无影响.从ADSSV的方向来看,初始时刻东台风桑卡强度越强,就会对西台风洛克的引导气流施加一个偏西南的增量,从而进一步阻止它往东北方向移动(图5f).台风的停滞与打转会给它们的路径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黄燕燕等[37]通过Bogus技术对东侧的弱台风桑卡进行重定位和涡旋初始化后发现,可以同时改进桑卡和洛克的路径预报效果,这也侧面说明ADSSV方法能够找到影响台风引导气流的高影响区域和关键天气系统. ...